“资本冷下来了。”一位互联网金融平台高管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不像前两年,几乎每天都有风投主动找上门。”

1.jpg

  这样的观感并非个例,种种迹象表明,资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资渐趋理性。

  早在7月27日,红岭创投创始人及董事长周世平就对外宣布将放弃P2P业务,预计2020年底之前完全清盘已有的2700亿元投资,退出P2P市场。继这颗“炸弹”之后的两个多月间,陆续又有投资人表示将重新评估对互金领域的投资价值。

  这与监管趋严不无关系。随着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逐步推进,平台相继退出或转型,资本也纷纷退至场边,束手观望。统计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互金领域融资总额约154.87亿元,仅占去年同期不到三成。

  但尽管如此,大浪淘沙后的一批优质平台却已开始谋划登陆资本市场,或融资方式从“求关注”转变为“早出击”。如点融网斩获2.2亿美元D轮融资,趣店集团在美国IPO,众安保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资本正逐渐由“广撒网”向同时具备规模效应和合规能力的平台聚集,与此同时对大数据、征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金融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偏好分化。

  未来会怎么发展?“资本始终在寻找答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金融科技的底色是信用,资本最终一定会流向解决信用问题的领域和个体”。

  态度出现分化

  在整治之前,互金领域点石成金,自带“吸金”属性。据盈灿咨询统计,截至2016年3月底,互联网金融行业共发生939起风投融资行为,总计吸引约1398亿元人民币风投资金。

  彼时,各路资本纷纷在中国互金领域跑马圈地,重金布局。“当时生怕进晚了,抢着投。”一创投人士介绍,互金企业也由此形成了国资系、上市系、风投系,等等。

  “红利使然。”亚太律师事务所投资金融律师董毅智直言,“互金初兴时缺乏监管,野蛮生长造就了投资浪潮。”

  然而,这股浪潮在2016年监管层铺开了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后逐渐分化。

  以上市公司为例,由于监管冲击和市场竞争,一些上市公司如匹凸匹、高鸿股份、盛达矿业、天源迪科、新纶科技、红星美凯龙、东方金钰等已先后退出P2P行业;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上市系资本进场布局,如金螳螂投资小赢科技、华闻传媒投资草根投资、天泽信息投资君融贷、联络互动投资会分期等。

  “部分上市公司现在对互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星合资本董事长、点融网创始人郭宇航表示,“遭受损失后偃旗息鼓的不在少数。”

  还有部分上市公司收缩战线,只瞄准当前盈利可观的现金贷,采取内部孵化或展开收购。例如,A股上市公司二三四五网络控股集团于2014年推出现金贷产品“随心贷”,后更名“2345贷款王”;H股上市公司中国信贷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于去年收购LEYU Limited的 48%股权,将后者旗下主营现金贷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掌众金融收入囊中。

  “现金贷公司估值涨得快。”郭宇航说,“有的平台估值一年能翻几十倍。”

  但与此同时,曾强势入局互金的风投系当前却不再激进。有风投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今年步伐明显慢下来了,年初至今只投了十几笔,“尤其是股权众筹领域,若无政策利好或明显的市场机会,就全部退出。”

  “窗口期基本过去了,所以大部分风投更倾向于投向有明确时间表的Pre-IPO项目。”郭宇航称。

  相对于大型投资集团和风投机构,小型VC、PE机构的市场机会也逐步受到压缩。前述创投人士对记者说,“只能搭个顺风车。”

  然而,与上市系、风投系等资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腾讯这类互联网巨头似乎从未停止过攻城略地,布局深度与广度只增不减。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BATJ在互金领域的触角之深,“难以想象”。

  “所以我们对互金的布局重点放在国外。”零一创投管理合伙人吴运龙对记者笑言,“国内竞争太激烈”。

  市场更为理性

  新技术、新概念仍在不断催生新的资本风口。继P2P被不法平台、问题平台“污名化”之后,一系列平台借金融科技之名重妆登场,尤其是在监管大方向明确之后,大量平台加速集团化并转型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不是一个全新、独立的行业,其金融本质并未改变。”京北金融总裁、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所长罗明雄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最重要的是,监管风势越来越凛冽。

  央行副行长易纲近期公开表示,“凡是搞金融的都要持牌经营,纳入监管,要实现监管全覆盖。”这无疑透露出了强监管的步调仍将继续,互金行业还将迎来新一轮合规挑战。

  “监管大年,资本也非常敏感。”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吴大维告诉记者,“同时也很迷惑,不知从何下手。”

  除大型投资机构不得不对“新赛道”进行相应配置外,其他多数资本对金融科技并未激进出手。

  以近期被全面取缔的ICO为例,此前多数资本并未追风进场是因为“看不懂”;此前被市场热捧的区块链技术,资本也是观望居多。有投资人甚至对记者坦言看不懂,所以“都是跟投”。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已经形成的风险并防止新一轮泡沫出现?

  不可否认,在资本市场“快鱼吃慢鱼”的定律下,过去几年难免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和风口上的泡沫。一方面,“这些投资为中国的金融科技提供了发展的‘温床’。”吴大维说,“且不论孰好孰坏,新事物能够借此获得生长的养料。”另一方面,庞大的投资规模之下,投资质量不高必然造成泡沫,但泡沫并非完全无益。

  “很多新兴行业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经历估值泡沫和破灭。”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表示,“例如,中国的网贷平台在经历了一轮整治之后,其估值已渐趋稳妥和理性。”

  “有泡沫才有机会。”罗明雄说,“泡沫会加速行业发展和成熟。当然,金融领域须重点关注风险,政府应尽可能、尽快介入金融科技的监管。”

  平台自身也开始冷静对待资本投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有风投主动伸出橄榄枝,但我们还是想等政策风向更明朗后再考虑接受。”

  网贷仍是重头戏

  吊诡的是,前述“红岭创投将在三年内清盘”引发网贷行业地震后不久,周世平近日又借互金平台的“投资派”再度回归。

  尽管周世平在就此事回应《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时表示,“投资派与网贷有本质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网贷仍是资本酣战的主战场。

  这从近期的融资案例亦可管中窥豹:8月15日,民生易贷A轮融资获复朴投资和远洋集团旗下投资基金等共4亿元投资;8月21日,来用车A轮融资1亿元,由美利金融集团和金科文化领投;9月,好会理财A轮融资获长春建工集团亿元级投资。

  另外,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7年8月,国内互金行业共发生25例融资,其中借贷行业融资案例数量为12例,占比近一半,主要集中在车贷、消费金融等细分领域。

  在受访专家看来,网贷之所以能够挺过资本寒冬并重获资本青睐,原因有二。

  一方面,一轮力度空前的互金专项整治过后,平台合规门槛升高,“能活下来已然不易”,前述风投人士称,“这批平台的投资风险相对可控,因此较受青睐。”

  在吴大维看来,经过充分治理后的网贷行业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实际上,网贷平台一直在解决传统金融机构服务覆盖面严重不足的问题,为地下金融阳光化和可被监管提供了最好的途径。

  另一方面,可期的盈利模式是吸引资本的重要因素。“网贷平台利润好,若市场放开则资本可借上市退出,且剩下的这批网贷平台或离上市更近。”罗明雄说。

  “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钱军说,“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金融,网贷则是真正能够从金融本质上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效率、冲破传统融资模式限制的形式。”

  但今年以来,强监管的信号依然明显,投资风险仍不可小觑。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后,央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指出,应探索将规模较大、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因此,资本的下一步布局必须总结经验教训,鉴往知来。

  首先,应充分把握监管方向,做好风险预判。吴大维认为,当投资回归相对理性后,资本进驻的规模会进入一个良性、有机的上升通道。面对强监管,资本应提升对政策和监管的敏感性,充分考量各项风险。

  其次,保证资本的充足流动性。钱军建议,除掌握必要的逆势判断能力之外,投资机构应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机会当前,要有子弹”。

  此外,要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投资机构法律团队建设。董毅智表示,当前部分投资机构及个人只专注资本市场投资,往往忽略自身法律意识及团队建设,由此带来的风险不容小觑。

  而对互金平台而言,除力求合法合规之外,还应理智面对资本市场。积木拼图CEO董骏认为,基于短期资本市场表现的乐观判断及淡漠的风险意识,对金融科技公司来说都是应该防范的“极大风险”。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