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再次裁员,补偿 N+6

7 月 22 日,有网友在脉脉上爆料称:“坐标甲骨文北京,拿了一波 N+6,心情有些复杂。”随后,甲骨文在大连、苏州等地的裁员消息也流出来。针对本次裁员,截至发稿时,甲骨文官方暂未做出回应。

甲骨文再传裁员,补偿N+6,昔日硅谷巨头缘何败走中国

图源脉脉,侵权可删

自去年 4 月份开始,在社交媒体或网站上,关于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裁员的消息就不断流出。去年 5 月份,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全球裁员计划的一部分,甲骨文裁减了其在华研发团队。彼时,甲骨文在华研发中心拥有约 1600 名员工,研究中心首批就裁掉了 900 余人,北京地区就有 500 多人离职。甚至有消息爆出甲骨文将砍掉整个北京研发中心,当时的大规模裁员被视为甲骨文要关闭其在华研发部门,甚至退出中国市场的前奏。

“实际上我们做得很好,没有要退出中国”,甲骨文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吴承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关于裁员细节,据甲骨文内部员工透露,HR 在与员工谈及裁员时非常谨慎,没有谈论任何关于裁员的字眼,说的最多的就是“调整”和“影响”,但裁员的态度强硬,没有商量的余地,但公司给予的补偿还不错,不少员工拿到了 N+6。

消息一出就引起了激烈讨论,网友们纷纷表示,“被裁出了幸福感”。而今年裁员风波同样引来了网友的热议:

这才是真正的裁员新闻,明摆着告诉你:我就是裁员了,我有补偿,甚至比国家标准还高。

这是别人家的公司,最近的柠檬吃得有点多!

最遵守中国法律的是外企。

InfoQ 记者也采访到了一位此次“不幸”被裁掉的甲骨文员工,他表示:

N+6 的补偿是普遍现象,公司甚至有人拿到了 N+8,甲骨文还找了咨询公司帮助员工介绍工作,被裁员工们拿钱走人欢天喜地。

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认为:

其实甲骨文这次裁员补偿虽然给的不少,但是很多被裁员工年龄普遍偏大,又恰逢赶上疫情期间,所以他们短期找工作压力挺大的。年轻员工拿到这些是不少,上岁数的拿的这部分钱其实不多。

裁员补偿 N+6 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N”指的是工作年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计算”的相关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如果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那么,为什么会有 N+1?根据劳动法第四十条“无过失性辞退”的相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也就是所谓的 N+1),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裁员的经济补偿为 N,仅有以上三种法定情形解除合同,且未提前 30 日通知劳动者的,经济补偿为 N+1。 N+1、N+2 等补偿方式并非劳动法中强制规定的内容,更多的是企业为了尽快解决裁员问题而使用的策略,就像甲骨文裁员给出的 N+6 的补偿,仅代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够达成共识,用人单位主动多支付给劳动者的补偿。

昔日硅谷巨头为何频频裁员?

1989 年,甲骨文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头。据百度百科公开信息显示,2002 年 10 月,甲骨文在深圳成立了第一家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随后多个研发中心落地中国。

据了解,目前甲骨文在中国共设有 5 个研发中心,分别位于北京、深圳、南京、苏州和上海。其中,北京研发中心是其在中国最大的研发中心,主要包括中国研发开发中心和解决方案中心,负责云开发、Linux、Oracle Spatial、虚拟化技术、服务器技术和应用开发

原有业务供血不足

甲骨文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企业和组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供应商。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国内的数据库系统市场还存在大片空白,目前较为知名的数据库公司的成立都晚于甲骨文进入中国的时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成员单位人大金仓,成立于1999 年;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 年;神舟OSCAR 成立于2003 年前后;南大通用成立于2004 年…

于是,甲骨文很快抢占了大半的市场份额。其客户主要涵盖了电信、金融、能源、政府等领域,以大型企业为主。但是2013 年前后,因为信息安全问题以及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国产化进程的加速,对甲骨文传统数据库等核心产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当初依赖传统数据库产品的大客户们正在不断流失…

本土化问题

此外,甲骨文中国团队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务费政策问题。按照甲骨文在全球市场的销售惯例,客户购买产品后的服务费用并不是一次性付清的,而是每年都要交22% 的软件系统维护和升级费用,这对于习惯了一次性付清费用,终身享受免费服务的中国用户来说就不太适应。

加之管理团队在制定市场决策时话语权受限,很多决策无法顺应快速变化的本地市场环境,这种“水土不服”和“跟不上节奏”在后来公司的云计算布局中也逐渐凸显出来。

后发优势不明显:云业务起色不大

即使心有不甘的甲骨文在今年1 月份挖来了前亚马逊云服务(AWS)主管瑞尔·凯尔曼(Ariel Kelman)担任新的首席营销官,也没有让其云业务有较大起色。从今年3 月甲骨文的财报中可以看出,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6.62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5.87 亿美元相比增长仅1%。

在最近几年国内企业纷纷开启“全面上云”模式后,甲骨文在云计算领域的的转型也较为艰难,并逐渐被国内外互联网巨头“挤在门外”。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Canalys 的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云计算的市场价值超过800 亿美元,三大行业领导者——亚马逊公司、微软公司和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 公司——控制着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据Gartner 发布的2018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报告显示,亚马逊AWS、微软Azure 以及阿里云分列全球云计算业务前三甲。反观甲骨文,其在云计算领域的市场份额可谓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在中国,阿里云、腾讯云以及国有运营商中国电信在2018 年控制了80% 以上的云计算市场份额。

6 月 17 日,据甲骨文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0 财年全年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 101.35 亿美元,同比下降 8.55%,营业收入为 390.68 亿美元,同比下降 1.11%。公司四季度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 31.16 亿美元,同比下降 16.68%,营业收入为 104.40 亿美元,同比下降 6.25%

在云服务和新基建兴起的大趋势之下,一切都在重构。传统的基础架构及软件应用的模式,正被 IaaS、PaaS 以及 SaaS 所替代;传统的经营决策正越来越多被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所替代,而固守“传统”的甲骨文,目前来看,还没有学会拥抱“变化”。

经济的发展总是无法独立于政治,由于中美紧张局势升级,美国企业的裁员问题在国内较为敏感。目前尚未有确认的证据表明甲骨文的裁员与中美关系日趋紧张有关联,但在去年的裁员问题上,北京地区被裁员工还是将裁员与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联系在了一起,甚至还在办公楼外举起带有“我们反对政治裁员,让政治远离技术”字眼的标语以示抗议。

而且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也曾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社(Fox News)采访中提到,“我认为我们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中国,如果中国在经济上超越我们,如果他们的工程师比我们多,如果中国的科技公司击败我们的科技公司——不久之后我们的军事在技术上也会落后。”

这样的言论加之大规模的裁员行为,难免让人将裁员问题和中美关系问题联系在一起。

在去年5 月份裁撤了中国研发中心900 余人后,加之此次消息传出裁员涉及百人左右,据推测,目前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的员工不足600 人。在中国,甲骨文已经没有太多空间可退了。

参考链接:

https://www.caixinglobal.com/2020-01-21/after-layoffs-oracle-executive-vows-to-stay-in-china-101506856.html

https://technode.com/2019/05/08/oracle-china-layoffs-ceo-threat/

https://www.infoq.cn/article/tm-mcdHCPCI4eEwr6d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