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第一颗芯片诞生了!

在9月25日的2019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发布了第一颗自研芯片——含光800,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现场展示了这款AI芯片,这款芯片究竟有哪些新技术?

“全球最高性能AI推理芯片”

△央视财经《中国财经报道》栏目视频

“今天(25日),我们正式发布MPU的芯片,这是一个大芯片,叫含光800,这是阿里巴巴平头哥成立之后,第一款正式流片的芯片,芯片真的很大,而且它的性能非常好。”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建锋说。

1.jpg

2.jpg

为什么要用“含光”命名?含光为上古三大神剑之一,该剑含而不露,光而不耀。阿里巴巴用它来作为公司首款芯片的命名,体现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雄心与谦逊。

据了解,含光800从研发到应用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如此短时间,芯片性能主要得益于软硬件的协同创新:

硬件层面采用自研芯片架构,通过推理加速等技术,有效解决芯片性能瓶颈问题;软件层面集成了达摩院先进算法,针对卷积神经网络CNN及视觉类算法深度优化计算、存储密度,可实现大网络模型在一颗网络处理器上完成计算。

3.jpg

张建锋介绍,含光800在业界标准的ResNet-50测试中推理性能达到78563 IPS,比目前业界最好的AI芯片性能高4倍;能效比500 IPS/W,是第二名的3.3倍。

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张建锋现场介绍,含光800已经率先在阿里内部多个业务场景开启大规模应用。从视频图像识别、分类、搜索,到城市大脑等,未来还可应用于医疗影像、自动驾驶等领域。

根据云栖大会的现场演示,在城市大脑中实时处理杭州主城区交通视频,需要40颗传统GPU,延时为300ms,使用含光800仅需4颗,延时降至150ms。这意味着1颗含光800的算力相当于10颗GPU。拍立淘商品库每天新增10亿商品图片,使用传统GPU算力识别需要1小时,使用含光800后可缩减至5分钟。

阿里巴巴平头哥方面介绍,含光800是一款云端AI推理芯片,不对外单独售卖,而是通过阿里云对外输出AI算力。云端AI芯片场景关注的重点就是性能和能效。

平头哥到底是谁?

如此硬核的技术能力,让众人见识到了平头哥的不凡。不过话说回来,平头哥和阿里到底有怎样的渊源?

2018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整合中天微与达摩院芯片团队,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据了解,“平头哥”由阿里此前收购的芯片公司——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以及达摩院的自研芯片业务整合而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亲自将其命名为“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旨在推进云端一体化的芯片布局。

而这位“平头哥”,实际上是来自非洲大草原一种动物,叫做非洲蜜獾,头顶一片白毛,宛如被剃了平头,外表看起来杀伤力像个青铜,实际上是个王者。

在动物世界中,平头哥几乎是拥有最强大的好战基因,虽然体态小巧,却不畏比之庞大十数倍的猛兽毒虫,骁勇善战,常常能够以小博大,成功反制。平头哥强大的杀伤力,已经被网友票选为“实力票选为“除了人类以外,基本没有天敌的动物”。阿里将平头哥命名为旗下半导体公司,颇有深意。

2019年7月25日,平头哥成立后发布了第一个成果,基于RISC-V的处理器IP核玄铁910。据介绍,玄铁的性能比公开的RISC-V最好处理器还要提升40%,主频功耗仅为0.2瓦。

阿里巴巴集团CTO、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说:“在全球芯片领域,阿里巴巴是一个新人,玄铁和含光800是平头哥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I芯片市场群雄并起

从自研飞天操作系统、到发布云端AI推理芯片,阿里巴巴在芯片、云和AI三大业务之间的协同关系初现雏形。这应该是面向未来十年的布局。正如张建锋在演讲中所述,阿里云目标成为软硬件一体化的云平台。

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一周前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演讲表示,未来智能世界需要两个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投入,一是连接,另一个是计算。华为认为,预计5年后,AI计算所消耗的算力,将会占到全社会算力消耗总量的80%以上。基于这样的变化,华为认为计算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智能时代。Gartner数据预计,到2023年,计算产业的规模将超过2万亿美元。

此前CPU也可以执行AI算法、提供算力,但由于AI往往需要海量并行计算,CPU架构并不能达到最优性价比。因此GPU、FPGA、ASIC为代表的AI芯片应运而生,此外还有类脑芯片、可重构计算芯片架构的通用AI芯片等。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ReportLinker研究报告,预计到2023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08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53.6%。

在资本助力下,AI芯片这一“增量”市场迅速群雄并起,既有英特尔、英伟达、谷歌等老牌玩家,也有寒武纪、地平线、深鉴科技等国内后起之秀。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认为,AI芯片各种架构孰优孰劣仍有待市场检验,未来是否会有通用架构、是否会出现像CPU时代英特尔这样一统江湖地位的公司仍未可知。

来源:综合中国证券报、央视财经、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