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信开源国内首本免费深度学习理论和实战图书专著《深度学习理论与实战:提高篇 》,内容涵盖听觉,视觉,语言、强化学习和哲学等,七百多页详尽的理论和代码分析。本文节选自《深度学习理论与实战:提高篇 》一书中的“哲学篇”上半部分:人工智能究竟能否实现?自有意志是否存在?是否存在完全客观的世界?生命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探究竟吧......

5c99fbce95d1e.jpg

图书作者李理,环信人工智能研发中心vp,有十多年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研发经验,主持研发过多款智能硬件的问答和对话系统,负责环信中文语义分析开放平台和环信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发。

自由意志可以说是二元论者的最后”武器”。说”武器”其实不恰当,它更像是最后的”避难所”。常见的说法是:如果意识不存在或者完全由物质决定,那么就没有自由意志。我们从自我的主人变成了一个看客,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剧本在演出。那”我”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接着他们可能会说:既然我的所作所为跟我没有关系,那就没有任何责任可言了,一个杀人犯也是没有责任的呢,因为他完全做不了任何决定。

作者的答案是:既然”我”都不存在,那么有什么必要谈论”我”的价值呢?如果”我”指的是物质的身体,那么它的意义就是别的话题了,我们在后面的生命部分讨论这个话题。责任的问题就更加简单了——既然没有意识了,物质身体犯了什么错误就接受什么样的惩罚。这些惩罚法规是长期进化过程中总结出来有利于种群进步的法律等规章制度。

但是执着于”我”的人还是会说,既然”我”都没有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那我就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算了。如果你这样的想法只是为了”说明”意识存在的价值,那么前面的解释已经足够,你的这个想法并不是武器,而只是最后的”避难所”而已。如果你真的有如此的想法,那么作者希望你在后面讨论生命的意义时能找到意义。如果还是找不到意义的话,那么作者在这里承认前面所说的都是荒谬的无稽之谈。因为让读者陷入虚无主义,作者的罪过就极大了。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世界观。既然没有了自我,那么遇到问题就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来思考问题了。首先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不会是逃避了。比如疼痛是不好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需要庆幸疼痛的存在,它是身体发送给大脑的报警信号,使得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我们不会纠结于疼痛带给”我”的感受而怨天尤人,因为我们知道这只是大脑给我们的一个信号。我们需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且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以后再次发生。所以失败的教训会作为我们宝贵的经验(训练数据),真正体会”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含义——我们每失败一次就验证了一条路径确实不可行,我们不是在抱怨这次的失败,而是很高兴的告诉自己需要尝试的路径又少了一条(甚至类似的多条),我们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其次舍弃了”我”的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更多的考虑他人的感受,考虑整体群体的利益。我们不会斤斤计较很小的个人得失,从而可以更好的与他人合作——这样短期来看我们的局部利益是受损的,但是长期来看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后代能够获得更大的整体利益。

读者也许会质疑作者,既然”我”都不存在了,那怎么又能改变”我”的世界观呢?准确的答案是改变的是”你”这个物质的状态,所谓的”你”的”世界观”,不过是你的身体尤其是大脑的某种状态而已。那也许你又会问:既然”我”的世界观的改变是读了这本书的必然结果,只不过”我”的大脑把它存储下来了而已。不管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是接受还是不接受书中的观点,我只是个观众做不了任何决定,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好吧,又回到了之前的问题。作者有两个建议供读者选择:1. 不要继续读下去了,作者承认本章内容都是无稽之谈。2. 你可以认为存在一个有自由意志的灵魂并且继续阅读下去,但是不用认同作者的任何观点。继续阅读只是想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如果是这个目的的话读者可以重点阅读一下”主观和客观”部分的内容。

解决了因为无我的”恐慌”而坠入虚无主义的危险之后,我们接下来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根据wiki,自由意志是指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进行选择和决定行为的能力。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即使我们认为意识是存在的,自由意志也不是为所欲为,它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约束。有些”自由”可以通过科技的进步来实现,比如实现丰衣足食。但是有些”自由”显然是不可能的,比如”我”想当皇帝,为所欲为。首先皇帝也不可能为所欲为,其次如果还有另外一个人也想当皇帝怎么办?也许我们可以创造一个虚拟世界来实现你的皇帝梦,虚拟现实或者游戏能够一定程度让你美梦成真,但这是一件好事情吗?

另外关于自由意志还有下面一个有趣的矛盾。从科学家的角度,我们希望自己能够理解世界上所有的规律,包括人类的大脑和意识,这就要求一切都是确定的和可预测的。给定当前的状态,我们就能够准确的预测未来。

1687年艾萨克·牛顿发表了他的《原理》,阐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将施加给一个孤立系统(例如,滚动在绿色桌子上的一个台球)的力与它的加速度(即与其变化的速度)联系起来。这条定律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因为它暗示在任何特定时刻构成一个实体的所有组分的位置和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力,不可改变地会决定那个实体的命运,即它未来的位置和速度。没有其他事物介入,没有任何其他事物是必需的。这个系统的命运是密封的,直到时间的尽头。

这个定律的“强制命令”适用于整个星空:从树上落下的苹果,绕地球运转的月球轨道或者环绕银河系中心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牛顿定律支配着宇宙中的一切。如果我知道这些力和系统的当前状态——物理学家用以说明系统的所有组分的精确位置和速度,那么我就能告诉你在未来任何时间点上那个系统的状态。

这是决定论的精髓。当行星围绕太阳在其轨道上运行时,只要作用于它们的所有力都被恰当地计算在内,它的质量、位置和速度完全决定了从现在到1000年、100万年、10亿年后它们的位置。如果宇宙被视为一个整体,那么牛顿定律也会占据支配地位。人们可以在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德·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de Laplace)那里找到这个概念跳跃的最雄辩的支持者,他于1814年写道:

我们可能将宇宙的现在状态视为其过去的结果和其未来的原因。如果一位智者在某个特定时刻知道使自然处于运动的所有力以及知道构成自然的所有成分的位置,并且如果他还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这些数据,那么他能将宇宙中的最大物体和最小原子的运动纳入一个单一的公式中;对于这样一位智者,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而未来就像过去一样呈现在他的眼前。


宇宙,一旦处于运动中,就像一个钟表装置,不可阻挡地按其路线运行。对于一个无所不知的超级计算机,未来昭然若揭。不存在超出物理定律规定之外的任何自由。你对付内心恶魔的所有努力,不论好坏,都是零。当宇宙一开始被上好发条时,你未来行动的结果已被规定了。

但同时我们又期望人类是例外的,我们有自由意志,能够自作主张。当然大部分人不那么绝对,他们认为大部分情况(除了意识等之外的物理世界)都是确定的,但是人类的意识是自由的。或者说即使人类不是完全自由,不能所有人都当皇帝,但是在某些局部”小的”、”个人”的情况下还是有选择的权利的,比如等下是吃外卖还是吃快餐。这种观点和前面很像,只是一种逃避而已。最终其实只能有一种选择,必须要站队。

下面关于自由意志的内容主要参考了有一种错觉叫自由意志(https://www.guokr.com/article/50325/)。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系教授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和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崴格纳尔(Daniel Wegner)的两个实验可以说是自由意志研究领域当中的两座里程碑。

在李贝特教授的实验当中,他使用脑成像(EEG)来检测被试的脑活动信息,同时要求被试随时报告自己动作发出的意向。结果发现,大脑是在个体报告发出动作意向之前几百毫秒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相应动作的脑活动,也就是说动作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个体意识当中的意向,而是意识之外的其他脑活动。这个研究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虽然有学者质疑Libet实验中被试报告与脑活动的时间差测量的精确性(比如对被试用来报告出动作意向的时间的测量问题),但是在2008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板》(Nature NeuroScience)上,金顺菘等人采用现代的脑成像技术再一次验证了李贝特的研究结果。

另一方面,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崴格纳尔采用心理学行为实验方法证明个体对于自由意志的体验是一种错觉,并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在1999年的实验当中,崴格纳尔及其同事设计了一个非常复杂而巧妙实验室情境。在这个情境当中,实验员让被试与实验者的助手(伪装成被试)一同参与一个任务,任务的目的是通过操纵鼠标将屏幕上的指针停留在特定目标物上。真假被试同时控制鼠标,实验者告知被试,当音乐响起时,他们就可以停下,但是不必立即停下。实际情况是在进入音乐之后,假被试听到的指导语与真被试是不同的,当真被试停下时,指针就只由假被试控制着达到目标物,真被试在这个阶段就有可能体会到虚假的控制感——这里可以延伸被理解为虚假的自由意志体验。

研究发现,在改变真假被试停下的时间差(10s或1s等)之后,随着间隔时间的减少,真被试对自己要指针停下的意向的评分就越高。也就是说,虽然这个期间指针并不是由真被试控制,但是因为与真被试预期指针的运动方向一致,所以时间越短,被试越会产生自由意志的错觉。

这一定程度能验证我们的观点:意识不过是大脑把计算结果告诉”我”而已,但是”我”并没有参与任何决策。("计算机的局限"等章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