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它,气它,怜惜它,反思它。

  作者 | 唐小引

  就在昨天,中兴长吁了一口气,在总部屏幕上激动地打出了「解禁了!!!」的大字,并官方发布了「痛定思痛!再踏征程!」的标语,从深圳总部到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无一不是。

  


  历时三个月的死生时刻终于在中兴身上画上了句号,美国商务部于正式解除了「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禁售商品」的封杀令,中兴通讯官方宣布恢复生产运营。据腾讯《一线》报道,中兴通讯相关产生线部门已收到通知,本周末开始加班,加速恢复之前受影响的业务订单。

  对此,中兴通讯官方未予置评,不过其内部人士证实了加班一事,并表示 14 日凌晨收到了加班通知,主要是生产线部门人员加班。

  这于中兴上下而言,无疑是近来愁云密布之下最阳光、最开心、最激动的事情。在被解禁后,一位中兴通讯金融行业经理在朋友圈里兴奋地写下了如下的话:

  


  而另一方面,对于所有中兴之外的许多人而言,却是:

  


  中兴遭美制裁一直处于物议沸腾的状态,牵动着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心。从芯片延伸到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核心技术上,我们沉浸在高科技发展便捷的互联网生活之中因此而突然被惊醒 —— 原来,我们是如此地依赖着美国的众多基础软件核心技术,并且,在自主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直至今日都憾于未见自有基础软硬件成主流。

  刘强东此前曾言,中兴事件打了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一记耳光,“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自己核心的知识产权的话,那么命运终究是攥在别人手里的。”

  而亦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所说,中兴遭受美国制裁是必然会发生的一件事。“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中兴事件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人家迟早会用各种办法来给你设置障碍。”

  中兴之后,如何永无后患之忧?

  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国内涌现出了大量的声音,有责问为什么不好好搞自主底层创新,责问现在的单车、外卖都比美国领先,但底层创新却受制于人。还有很多人说,应该举全国之力开发「中国芯」,以史为镜有两弹一星之例,但是科技行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计划用 5 年时间挑战美国在计算机领域的霸主地位,却最终以第五代智能计算机全军覆没告终。这就避无可避地谈到了一个问题,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是美国的强项,中国科技起步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对此,CSDN 专访了一直坚持自研数据库的巨杉数据库(SequoiaDB)联合创始人王涛,就此他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这个事情确实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并且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信一定能走得通的方式。我觉得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讲,现在在基础软件核心技术上,和早期的两弹一星相比还是有区别的。两弹一星属于国防高精尖科技,不涉及商业化,也就不会面临太多专利、成熟度及市场应用问题,很多我们现在在商业上遇到的阻碍是之前在两弹一星时期所没有的。而像芯片等基础软硬件是直接涉及商业化,一旦涉及出口就会面临很多专利问题。”

  “所以,如果想要弯道超车,从硬件入手专利封锁非常厉害,而软件相对还好一些。因为本身软件算法不构成专利,只是实现方式会构成,因此在软件层面上可以以不同方式实现来绕过去。而从商业上来讲,其实一直以来中国的强项都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而非技术,比如 BAT 在电商游戏社交等的布局全球瞩目,但同时,中国市场巨大,在市场快速成长时,势必是第一线的创新最具活力。因此我并不赞同过分贬低业务创新的地方,其实好的业务和模式的创新也能够创造出更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这一点不可否认。”

  “其次,对于基础软件,事实上与物理这样的基础科学一样,都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美国的基础科学发展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从美国 GDP 到世界第一,再到二战后的科学技术爆发,就过去了半个世纪。”

  


  巨杉数据库(SequoiaDB)联合创始人王涛在 CSDN 主办的 BTA 大会上

  王涛认为,商业化的基础软件发展都不是拍脑袋写个论文就能搞定的,成熟的基础软件一定要经历“技术创新 -- 应用实践 -- 新需求/新问题 -- 持续创新”这样的一个发展闭环。但是,从已经成熟的方向创新其实已经很难,而在一些新的技术领域比如分布式计算、移动操作系统这些方面,依然存在着巨大可能。“但是在移动操作系统这部分,中国起步可能有点儿晚了,Android 开源这招很狠,就像当年的 Windows 免费一样,Windows 一出,红旗 Linux 全跪,我们完全没法打。”

  在表达突围维艰的同时,王涛也给出了可以发力的新的技术方向:“我认为中国在应用实践和新需求的部分其实已经很明显地领先于海外,那么在这样驱动下的持续创新能力,其实会很快弥补掉最初技术的一些差距。比如最近的两波技术浪潮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目前中国在产品质量、应用场景还有企业体量等方面,其实不弱于美国,有的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

  “在数据库领域,中国和北美的起步其实基本一样,并且从国内的用户需求来看,和北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求是更强的,因为北美的移动互联网普及度和中国相比还是相差甚远,所以对于数据库、基础软件等的需求比不上中国,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而在人工智能方面,目前国内 AI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很靠前了,诸如商汤、旷视等的人脸识别精准度已经非常高,也许我们无法说比美国强多少,但绝对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因此我觉得在新技术上,一定是有可以超车的机会。”

  “我相信这个追赶的过程会很快完成。”王涛如是说。

  那么,在基础软硬件核心技术上我们究竟该如何突围?

  “中兴案”所带来的震荡不止于芯片产业,更让我们对受制于人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领域产生了危机感,在我们如此依赖于海外开源技术之时,MySQL、OpenStack、Hadoop、Spark 还有 TensorFlow 等互联网基础架构、基础技术在某一天会不会突然“被闭源”?以数据库为例,一直被国外数据库统治,Oracle 和 MySQL 更是稳居数据库 TOP 一二,我们该如何突围,彻底打破被动局面,再不用担心境外开源技术是否会面临“被闭源”的风险?

  对此,王涛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商业上,过分依赖开源的技术始终会让自己‘受制于人’,同时政治上这次的事件也看到了所谓‘开源世界’背后也不是真的乌托邦,都有政治影响的风险。”

  而对于基础软件的突围,“只有解决问题,解决客户需求的才是好产品。只要坚持自研,有自己扎实的技术团队、技术路径,就可以抓住用户群体,通过他们的应用,找出他们的需求,在需求的磨练中实现新的创新。”

  那么,从 CPU、操作系统、数据库这三大技术软硬件核心技术领域来看,在哪一方面自主化的步伐能够更快?

  王涛说道:“我认为数据库能够更快,为什么?首先数据库现在不是说将要形成,而是已经形成了。过去很多原本使用 Oracle、MySQL 的企业已经转用我们国内的数据库,这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时。在去年的 Gartner 年度数据库推荐报告中,我们中国的数据库首次入选,包括阿里云、巨杉数据库 SequoiaDB 以及南大通用 GBase 等都是已经在商业化市场中证明了自己的,虽然大家的路线不同,但是通过扎实的自研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其次是芯片,尽管我们跟 x86 等行业内最顶级的芯片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中国在芯片上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且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一定要用最顶级,国产芯片支撑起二三线级别的应用其实是没有问题的,芯片是一定要有市场有用户使用才能够不断地更新迭代,否则其实是搞不定的。”

  “最后才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突围非常困难,不是说有软件就行,最关键的还是生态,这不是一两天就能搞得定的。苹果 iOS 突起当年所 PK 的是 Symbian,相比于 iPhone 的颠覆性要弱很多,所以它是一个杀手。但如果现在发展移动操作系统的话,就类似于当年国产 OS 之时,在 Windows 一统江湖的前提下很难突围,所以对于目前的国产移动 OS,我希望它能够做得更好,但是阻力非常大。”

  “其实,突破核心技术创新是捷径的,成功的产品一定要经过从创新到实践再到持续创新的闭环才能真正成功。这其中,完成一个闭环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

  对此,王涛从自己与团队几年来的摸索分享了几点建议:

  从场景出发,解决问题是最好的产品,一味地追求新颖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无数的积累中发掘出创新的点;

  专心打磨产品,坚持自研,但也要保持和海内外业界的沟通交流。

  驳“重复造轮子”:有自己的轮子比只会用别人的轮子更重要!

  王涛曾经是北美 IBM DB2 Lab 核心研发成员,后来,回国创业做了 SequoiaDB 并将其开源,从最开始的内核引擎到现在的商业化运作,王涛与其团队选择了完全自研数据库,并坚持至今。从第一行代码开始造一个数据库可谓道阻且长,很多公司都想过做过,但存活者寥寥,名列数据库 TOP 榜者更是无几。对此,王涛追忆往昔和我们分享了为什么会回国进行数据库创业,并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完全自主研发一路坚持了下来。

  王涛表示,坚持自研主要也是几个原因:

  商业模式的问题。自研是先难后易,基于其他开源软件则是先易后难,且会越来越难;

  自研:技术和产品自己可以完全掌握方向和发展,不用受制于人;在创新和新用户需求上反应更快,可以更快切入;中后期的边际成本大大降低,先难后易;

  基于开源:前期可能成本较小,可以迅速出产品;但是整个大路线受制于人,比如开源项目如果突然接口大改,那么所有商业化产品都得跟着大改,打乱商业计划;核心代码的修改比较难,所以后期在使用规模逐渐扩大后,维护的成本反而增加,先易后难。

  而当一个新的数据库进入市场,从企业和行业角度来讲,对于新的品牌和技术产品建立信任都需要时间,“我们从初期的尝试到现在得到行业任何也经历了很长时间,这个真的是一场持续的硬仗,且一定要经过的阶段和磨练,所以对于我们,既需要找准需求,也需要保持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

  一直以来,行业内多多少少对于坚持自研其实是存在一些质疑的,也就是很多人说的“重复造轮子”的问题。“其实中兴事件也给予了我们充分讨论,确实重复造轮子在技术上不是最优解,但是在商业模式甚至国家关系的大背景下,‘有自己的轮子’其实比‘只会用别人的轮子’更重要。”

  但是,所有的底层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更底层的核心技术固然是重要的,但也需要后续不断地提升。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好是既可以保证不重复造轮子,但也要坚持关键部分的自主研发。“所谓一流做标准,二流做生态,三流做工程,能在新的技术领域占据主动才是最重要的。”